行业动态

主页 > 行业动态 >

博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  -  App Store

行业动态

博鱼体育综合李文跃:釉上陶瓷粉饰武艺与绘画

  boyu博鱼体育boyu博鱼体育boyu博鱼体育boyu博鱼体育博鱼综合博鱼综合博鱼综合博鱼体育官网app下载博鱼体育官网app下载博鱼体育官网app下载【编者按】本文《釉上陶瓷装饰技艺与绘画实践》,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粉彩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文跃大师2023年5月26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新校区)”釉上陶瓷装饰技艺与绘画实践“讲座上的发言稿。

  釉上彩瓷装饰是纹饰与色彩呈现在瓷器器物表面釉层之上的一种陶瓷装饰方式。 釉上彩瓷装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陶工们都在工艺技术和材料 应用上进行不断创新,因而釉上彩瓷装饰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尤其是在 明清两代,彩瓷品种可达百种以上,釉上彩瓷装饰也由简单到越来越复杂。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釉上彩瓷装饰是指坯体施釉入窑、经1200~1250℃高温烧制而成的瓷胎上进行彩绘、完成后再经780~850℃烧制而成。因彩固着于釉面上,故名为釉上彩。

  釉上彩瓷的品种有红绿彩、青花加彩、素三彩、五彩、珐琅彩、粉彩、墨彩、金彩、新彩等。釉上彩瓷所用的彩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主要成分为含铁、钴、铜、锰等呈色元素,品种丰富,烧成后的釉色也色彩众多,常见的釉色有红、黄、蓝、绿、青、紫、黑、白等。

  1、红绿彩装饰技艺。红绿彩瓷器烧制技法形成于宋及金辽时期,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以红、绿、黄等低温颜料彩绘,再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彩而形成的彩绘瓷。绘制金彩者,则还要进行第三次彩烧,称之为“红绿彩加金彩”。还有先施黑彩,烧成后再做红绿彩彩绘的。由于红绿彩主色为红,故在日本称“赤绘”。

  迄今,经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红绿彩瓷的古窑址有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北磁县观台窑、观兵台,河南鹤壁集窑、焦作牛庄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可以确认这几个窑口烧造红绿彩瓷。在这些窑口以外,也发现留存红绿彩瓷的窑址,如山西浑源、介休城南街瓷窑,河南的新密窑、登封曲河、鲁山段店、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等地都发现过红绿彩瓷。在以往的发现中,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较丰富的窑口当为长治八义窑。

  白釉红绿彩瓷是在唐三彩、宋三彩低温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装饰品种。它是在1150℃左右高温下将白釉瓷烧成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涂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800~900℃低温烧成。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伴随着这种彩瓷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矾红彩,它是金代北方窑场的一大发明,为明清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2、青花斗彩装饰技艺。青花斗彩瓷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绘品种,创烧于明代成化(1465~ 1487)年间,盛于明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

  青花斗彩以釉上五彩为主,主要有红、黄、绿、紫和蓝五种主要色彩。在青花斗彩瓷中,青花一般不用勾线,只是作为充当蓝色部分一种色彩,起点缀作用,这也是青花斗彩名字的由来。在制作过程中,先要有意识地将青花分出多种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填入需要点缀的画面,这样经高温烧成瓷后青花发色浓淡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色彩韵律,使其富有层次感。然后在已经烧成后的釉面上用釉上彩颜料进行绘制,最后入窑低温烘烤而成。

  斗彩是以青花作为画面的主色,釉上色彩作为点缀,通常先用青花在坯体上勾线或描绘图案,入窑烧成瓷后,将釉上色彩填入青花勾线部分,或结合青花图案用釉上颜色完善画面。

  1) 历史发展。青花斗彩瓷自明宣德(1426~1435)年间创烧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烧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佳作。其中明嘉靖、万历是青花斗彩发展的全盛时期,开创了彩瓷制作 的新局面。嘉靖青花斗彩主要是官窑生产,由于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或加石青,所呈现的色调为蓝中泛紫,十分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矾红彩料的大量制作和使用,与蓝中泛紫的青花料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有美感。明代文献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碗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它充分展示了青花斗彩的工艺特点,装饰纹样采用了青花色彩平涂、青花勾线填彩几种手法,是典型的早期青花斗彩瓷。这种色调,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直到清代康熙(1662~1722)年间,才又有了新的发展。

  2 )特征。青花斗彩的特征是以白中泛青的瓷胎,配以一定的青花,再用丰富的釉上彩来装饰图案,具有玉质般感觉的瓷器显得非常精美。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斗彩不仅制作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在器物造型方面,以高大奇巧为特点。由于生产需求量大,导致这一时期的青花斗彩还具有胎质粗糙,画面不够精细的特征。在图案装饰上以华丽为美,青花不仅代替蓝彩作为局部色彩的点缀,还有意识地与红彩、绿彩共同充当主色调,有些同时还结合了镂空工艺。在装饰内容上,题材范围广泛,常用的装饰纹样多达几十种,最常见的有龙凤纹、蟠螭纹、花鸟纹等。这一时期不仅盛行道教题材纹饰,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的游乐题材纹饰也备受追捧,如狮球、婴戏、山石花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等。

  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斗彩,最大的成就是对青花的创新运用,并影响了青花斗彩的风格。这一时期的青花色彩青翠,纹饰寓意丰富,广受喜爱。它用同一种颜色,通过浓淡的变化,渲染了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其主要特征在于,早期作品胎体较厚重,瓷质坚硬;中晚期胎体变得轻薄,装饰纹样绘制更加精细,色彩明快艳丽;所用青花料青翠明亮,彩绘工艺上运用了“分水皴”的技法,使得画面效果更加鲜亮。

  3)五彩装饰技艺。五彩瓷装饰是古彩瓷装饰的别称,但并非只有五种颜色,只是以红、黄、绿、蓝、紫为基本主色调,在瓷胎上进行图案绘制。

  古彩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釉上彩瓷装饰,它完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受外来工艺的影响,是土生土长的、极具传统特色的陶瓷彩绘艺术。古彩集中国民间美术之大成,是众多姊妹艺术融合再发展的艺术物化。古彩在装饰特征上色彩明快,对比强烈,彰显着中国独有的艺术审美情趣;在内容形式上传递出中华民族的吉祥寓意文化。

  (1)五彩与古彩。古彩又名五彩、硬彩,它是中国较早时代出现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 法,是景德镇的独创品种。虽称为“五彩”,但并非只有五种颜色。在古代,“五”含有“多”的意思。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为基本主色调,在瓷胎上进行图案绘制,再经800℃左右红炉烧制而成。“古”有“传统、古老”之意,古彩诞生之初,一直是以“五彩”来命名。在中华时期的仿古大潮中,景德镇陶艺瓷匠为了区分新彩、粉彩、浅绛彩等釉上彩,将清代(康熙以来)釉上五彩(硬彩)称为“古彩”,并一直沿用下来。

  (2)五彩的产生 。釉上彩装饰最早出现在中国北方,据文献记载,宋时河北磁州窑有白釉釉上红绿器。山西长治的八义窑,河南的禹县扒村窑、新安县城关窑,山东淄博的磁村窑,均发现过釉上红绿彩碗、红绿黄彩碗和红绿加金碗。在江西省吉州永河镇的永和窑等地遗址,发现有釉上红绿器。

  明代是中国古代彩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五彩瓷是由大明五彩发展而来。大明五彩则以青花五彩与斗彩为主。青花五彩中青花只单纯作为蓝料,以平涂、渲染的方式装饰于坯体,高温烧制成瓷后再配以釉上彩装饰组成画面,是青花与釉上彩综合装饰的结合,体现古人高超的制瓷智慧。

  清代康熙(1662~1722)年间是五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釉上蓝彩的发明,使五彩瓷真正进入釉上五彩的领域。这一时期的五彩瓷被称为康熙五彩,一般先用黑料(珠明料)勾轮廓线,后在轮廓线内填色。釉上蓝料代替了青花,同时重用黑彩、金彩和红彩,画面更加艳丽,对比强烈。康熙五彩用笔遒劲有力,黑色线条挺拔硬朗,因此五彩又被称为“硬彩”。

  (3)五彩的艺术特征。五彩的艺术风格为大红大绿,古色古香。五彩瓷具备浓厚的装饰意味,它线条挺拔流畅、抽象概括,色彩对比强烈,有华贵大方的美感。

  线条是主要的造型表现手段,它没有明显的浓淡之分,常常运用线条的粗细、长 短、疏密来表现事物的神态、虚实和质感。五彩线条刚劲有力,运笔需一定功力,讲究匀净利落,给人以“铁画银钩、力可举鼎”之感。从侧面看,线条凸出瓷胎表面,有堆积的厚度。除了勾勒轮廓外,还运用点、线、圈来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深浅浓淡,使物体富有立体感。线条是五彩装饰的骨骼,也是五彩艺术的灵魂。

  色彩“单线平涂”是五彩的显著特征。除了矾红用来洗染,其他颜料皆为平涂(又称填色)。五彩用色不多,以红、绿色系为主,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关系,营造出鲜艳明快的风格,却不单调刺眼。红绿映衬,却不生硬俗气,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受。

  ①珠明料。五彩中常用的勾线料。主要成分与青花的色料相同,是一种以氧化钴 为着色剂的颜料。一般为褐黑色的粉末状,好的珠明料呈墨绿色。它在1300℃高温下呈蓝色,在750~850℃的低温下因烧不熟而呈灰黑色,易蹭掉。珠明料因此也被称为生料。画后须用雪白或其他透明颜料把线条覆盖住,否则烧后画面所绘图案纹饰颜料易脱落或无光泽。

  ②矾红。矾红是一种不透明的大红色粉末颜料,用胶水调和使用,故又称胶水红,用来洗染各种红色的花朵、人物服饰等。现在的红色色绘一般使用西赤,西赤发色更稳定,绘制时更易掌握。

  ③艳黑或特黑。“新彩”料的一种,多用来画人物头发、眼睛,还用作落款题 字、画边角图案等。不需要用其他颜料填色覆盖。呈色稳定,烧成后为有光泽的黑色。

  五彩瓷填色颜料主要有古大绿、古苦绿、古水绿、古黄、古紫、古翠等,烧制后都为透明色且有一定玻璃质感。五彩瓷填色颜料烧制前后色相变化较大,因此在制备的时候需要做好标签,防止用错颜色。

  ①古大绿。呈透明的深绿色,烧制前呈铁灰色,以铜的氧化物着色,是绿色系中 最深的绿色。一般用于填叶片的正面、人物服饰以及石头、图案等。

  ②古苦绿。呈透明的黄绿色,烧制前呈红灰色,以铜、铁、锡的氧化物着色。常用于填叶子的反面、嫩叶、枝干、人物服饰、石头等。

  ③古水绿。呈透明的淡绿色,烧制前呈银灰色,以大绿、锡花、雪白配制而成。用于填地皮、浅色花朵、服饰、山石、水色等。

  ④古黄。呈透明的淡,烧制前呈红,以铁、锡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成。用于填花朵、花蕊、地色、服饰等。

  ⑤古紫。呈透明的紫色,烧制前呈灰红色。可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同类色调配。以锰、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成。用于填树干、树枝、花朵、服饰、石头、背景等。

  ⑦雪白。呈透明色,烧制前为白色粉末。粉末可用来擦图,擦图的目的一是为了使线条中含的油干燥速度快一些,二可以擦除瓷胎表面的灰尘和色脏。

  ⑧本金。又称枯赤、金粉,呈黄金色,烧制前呈土,烧成后经玛瑙刀刮亮,或细沙磨光,即成光华灿烂的金色。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粉彩瓷装饰因色调粉润柔和而得名,是中国传统釉上彩瓷装饰之一。 粉彩瓷是在清代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金属珐琅彩与“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 影响,改进传统釉上五彩瓷颜料配方和工艺,借鉴吸收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将两种不同工艺与装饰表现方法进行融合、变化和完善后创新出的一种陶瓷装饰技艺。它是在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用珠明料进行彩绘,以填色颜料玻璃白打底,再用粉彩在其底上进行渲染、洗染、点染,接着运用平填、罩色等工艺,完成后入窑经78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烧成后粉彩颜色熔化成玻璃状,晶莹剔透的色泽与釉面画面融为一体,其画面用手触摸有玻璃质微微凸起,如立体手感,色彩像釉一样光泽莹亮。因为粉彩填色颜料“玻璃白”为白色的粉状彩料,含砷,具有乳浊效果,粉彩彩绘烧成后,色泽淡雅、秀丽、粉润柔和。粉彩瓷以格调高雅的艺术效果备受世人的赏识和钟爱,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康熙皇帝是位善于学习和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明君主,康熙二十四(1685年)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豆们纷纷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绘面等先进科学、艺术带人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人中国并带人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十二年(1673 年),葡萄牙传教士范尔格尔尼雷在一封发自北京的信函中提到康熙皇帝,他说:“康熙在官殿中经常和外国传教士讨论着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地理、音乐、绘画等方面的问题。”

  康照三十三年(1693年)秦后将设王武英殿的道办处扩大编制,在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试制研究金属珐琅器,使得原本在铜胎上表现的珐琅彩工艺被移植到瓷胎上进行表现,并从广东及景德镇彩绘瓷匠人中选拔技艺高超者进宫参与制作。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法国的画珐琅器艺人进人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开姶研制珐琅彩器的烧造。稍后,清宫廷造办处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上好的精制瓷胎,运用从国外引入的珐琅料,性的将金属珐琅彩的彩绘工艺与中国传统彩色工艺相结合,创造了在瓷胎上画珐琅彩工艺瓷装饰,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选胎,画师遵旨按样绘画,纹饰施采后入彩炉烘烧而成。

  康熙粉彩的生产是在传统五彩的基础上,借鉴珐琅彩的工艺和方法,如砷的运用。康熙时期的粉彩属于初创阶段,其纹饰构图简约,线条古拙,诗彩明丽,风格简朴。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珐琅彩中所见到的“玻璃白”上用胭脂红做渲染,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瓷的平填法。康熙初粉彩纹饰和饰材的风格简朴,颜料较粗糙,饰材浓厚。其纹饰内容以云纹和花卉为主。

  雍正时期粉彩瓷装饰制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无论在造型、胎釉还是彩绘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造型秀丽精巧,造型品种较康照时增多,不仅有碗、盘、杯、盏等日用器皿,还有各式花瓶、花钵、尊、罐等,粉彩挂盘、镂空灯罩、口径大至50 厘米以上的大盘也己问世,器型风格一反康熙时的刚硬、挺秀而为淳厚秀丽、灵巧。器型规整,胎薄体轻,胎釉汁纯净,似白玉般温润细腻,更能突出线条纤细、色彩柔和。雍正时,装饰工艺和彩绘工艺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如不再在涩胎上加彩,而是在莹润的白釉器物上绘制精致的花鸟、人物故事与山水之类的纹饰,也有以图案纹饰为主和两者相结合的纹饰装饰,纹饰彩给的艺术造诣很高。雍正粉彩的色彩清丽淡雅、有粉匀之感,用色极其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彩料多达二十余种,瓷器釉色无不丰富多彩。

  乾隆时期粉彩装饰工艺日臻完善,装饰手法应有尽有,粉彩瓷广泛制作,出品极其精致柔美,较雍正时期有工新的发展。其粉彩装饰注重彩绘的工整、严谨,图案装饰的精巧,画面的富丽堂皇和华贵的宫延气派。除白种地粉彩与色地粉彩,还有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绘出粉彩纹饰等工艺装饰之变化,在装饰技艺与技巧上达到新的境界;如始创于乾隆、被称为“锦上流花”的粉彩“耙花”装饰;融青花、粉彩、色釉、镂雕等木同工艺制作方法于一器的各色釉彩大瓷瓶镂空转心瓶等奇巧之物器美、工巧、色精,真可谓鬼斧神工,匠心独运。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期间,尽管社会发展有过多种多样的起伏变化,但粉彩依然生存了下来,并产生了很多粉彩瓷装饰精品,保持了精良的瓷质、精细的彩工。这一时期粉彩瓷的水平与乾隆中期相比则相形见绌,纹样日趋繁琐,堆叠彩绘多,纤弱无力。

  时至,为皇室专门烧造施器的御窑厂停办,初期份古瓷制作成风,清代御密厂粉彩典型器物与画面装饰几乎无不仿制,而且肿制之物惟妙惟肖,儿可乱真。尤其是在国家内忧外惠苦难深重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艺人仍然以创新求变的精神和聪明才智,使粉彩瓷得到新的发展。以潘匍宇、汪晓棠与“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形绘画艺术家,其绘画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作品在传统粉形与清末浅绛彩瓷的基础上借鉴中国画构圈、笔法、风格、形式,“以瓷代纸,以面人瓷”,将中国画内涵意境,艺术家的思想与诗、书、画、印的艺术形式融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为一体,在陶瓷上用新粉彩瓷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传统红店艺人的“画瓷”向“瓷画”方向发展;丛而把中国瓷画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开创了瓷画艺不新领域。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它使瓷艺与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从装饰工艺到绘画艺术观念的演变与转化,呈现出新粉彩全新的瓷画艺不表现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陶瓷手工艺人和瓷画艺术家齐心协力,发挥聪明才智,弘场陶瓷粉彩制瓷装饰技艺,然承优秀文化传统而不失时代精神,借鉴国内外艺木表此形式精华而不失民族风格,广大瓷画艺人和艺术家联系实际深人生活、探索研究,创作了以总路线、“”、人民公社等为题材的粉形瓷画作品,这一活动为繁荣肖代粉彩瓷画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期间,各级陶研所的陶瓷美术工作者深人工厂、农村、学校、部队等创作了许多题材的粉彩瓷画作品。陶瓷艺术与工艺发展突飞猛进,把粉彩瓷南艺术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合阶,粉彩瓷画创作美现出一派缤纷华丽、争芳斗艳的蓬勃景象。同时,轧道粉彩、色地粉彩、没骨粉彩、落地粉彩、新粉彩、水点粉彩、雪景粉形、金线粉形、贴花粉彩、创新高温窑变釉粉彩、粉墨彩、当代新型粉彩等众多粉彩装饰形式得到发展。

  墨彩瓷装饰是从五彩瓷与珐琅彩瓷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釉上彩瓷装饰。表现技法多取于中国画的装饰表现手法,彩绘装饰以“艳黑”表现为主,兼用矾红、麻色、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彩绘装饰,再经780℃左右低温彩炉烘烧而成。

  墨彩瓷装饰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康熙中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们纷纷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绘画等先进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以画珐琅工艺品尤其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皇帝下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在内务府设立珐琅作,专门试制和研究金属珐琅器。清宫廷造办处性地将金属的彩绘工艺与中国传统彩瓷工艺相结合,使得原本在铜胎上的装饰被移植到瓷胎上进行表现,创造了在瓷胎上画珐琅彩工艺瓷装饰,即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器主要用黑料来勾绘人物肌肤与美女发鬓,或书写陶瓷诗文、款识。至康熙晚期,御窑厂画师在制作釉上彩绘装饰瓷器时利用了一种以黑色为主要色调的珐琅彩来表现仿水墨画笔墨浓淡之意的釉上彩绘装饰瓷器,为墨彩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墨彩瓷装饰开始萌芽。术表现力,提高了墨彩的艺术品味。这一时期的墨彩装饰形式多样,既有康熙时期的大写意风格,又有采用纤细笔绘画的墨彩装饰表现形式。代表作品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雍正墨彩《山水》笔筒,它采用通景山水装饰,描绘和谐宁静的江南山村小景,画面构思巧妙,绘画简练明朗,设色浓淡有致、景物有近有远,颇具清丽典雅之美。

  清代乾隆(1736~1796)时期,社会繁荣安定,瓷业发展空前,墨彩瓷绘技艺逐渐精进,继承了雍正时的清丽典雅色调,其绘画装饰施彩浅淡,风格高古清雅,纹饰多见山水、人物、图案以及博古花纹和题诗等。墨彩瓷的装饰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出现了以墨彩描金工艺绘制人物纹饰的外销瓷。

  清代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任,墨彩瓷制作基本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这一时期的墨彩瓷佳作多为民窑产品,如嘉庆墨彩《四神》碗,外壁以墨彩绘麒麟、老虎等吉祥之物作为纹饰,形态极为生动传神,用色以水墨和淡麻色并用,色调柔和。

  清代咸丰(1851~1861)年间的墨彩瓷艺和制瓷水平每况愈下,由发展高峰走向了平和低谷。同治时期墨彩制瓷受社会整体环境影响,不仅数量少,工艺水平也偏低。

  晚清光绪(1875~1908)年间墨彩瓷的烧制品种和数量又呈上升趋势,工艺上也有创新。“大雅斋”款的色地墨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慈禧烧造的款式,品类有绿地墨彩花鸟花盆、天球瓶,黄地墨彩花蝶盖碗、盘、奓斗、盖盒,和白地墨彩花卉纹花盆,器物造型有碗、高足盘、高足碗、花盆、大缸等。此类“大雅斋”墨彩制作精细,既显示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又具有墨彩瓷淡雅清新的气息,颇有特色。其造型型制丰富,特别是色地墨彩装饰的形式与变化,较前代有不少创新之举,丰富了墨彩的表现力。

  中华时期,延续了500多年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停办了,原本荣耀辉煌、配合默契、精绘细作的各司专攻、分工合作的皇家传统陶瓷烧造模式转瞬之间松散开来,工匠艺人们良性竞争,墨彩瓷在品种、形式、数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墨彩瓷艺术表现形式也较前代有不少创新与改进。这一时期,墨彩瓷装饰尤为盛行,其彩绘色料开始运用进口洋料(艳黑)来绘制墨彩。

  中华墨彩在传统墨彩瓷装饰表现的基础上,彩瓷艺人们出现了不少创新品种与变化。一是在绘画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中华以前墨彩装饰图案化、程式化的形式,逐渐被有个性、有思想的墨彩艺人所改变。墨彩的绘画形式、工艺表现等方面的创作观念也在更新,讲究墨彩作品要有思想,要有个人的特色,要随形赋彩,因器施艺。二是在装饰题材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要求,为瓷画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题材。中华时期的墨彩瓷装饰多以花鸟装饰、自然山水景物和吉祥寓意为题材绘制纹饰,自然气息、生活趣味较以往更浓。三是在传统墨彩与墨彩描金装饰工艺、材料的应用上,中华墨彩瓷较清代有其独到之处,有不少画家作品在传承传统墨彩技艺的基础上借鉴中国画之法,对传统墨彩瓷进行了创新。何许人就巧妙大胆地以墨彩色料作画,再加以粉彩玻璃白颜料填色,打破了传统墨彩的色域界定,成功创新出“墨彩雪景”瓷画,使其既保留了墨彩瓷的典雅,又增添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邓碧珊借鉴西洋画与摄影技术创新了“墨彩瓷像”绘画装饰工艺,改变了传统墨彩瓷画装饰表现手法与形式,创一代墨彩制瓷技艺新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墨彩瓷装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从墨彩的工艺传承还是在艺术形式的发展方面都有重要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墨彩瓷画艺术家有善画墨彩山水瓷画的余文襄、汪昆荣、龚耀庭、邹国均、李镇生等;有以墨彩描金图案装饰为特色的吴成仁、叶冬青、吴元清、胡民政、施栋才等;有以人物画为特色的周湘甫、雷火莲、王一亭等;有以花鸟装饰专长的李盛春、章仕保;有以墨彩瓷像为特色的章监、朱省吾、章文超、吴康、刘海和等艺人。他们主要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现代墨彩瓷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墨彩瓷装饰简练淳朴、自然明快,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景德镇艺术瓷厂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后就注重培养年轻艺人跟随老艺人学习墨彩描金绘画技艺,如夏忠勇拜周湘甫为师,李文跃拜雷火莲为师,李映华拜曾国华为师等,不断研究和发展传承墨彩描金制瓷技艺,使墨彩这门濒于失传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墨彩瓷绘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画笔、彩笔、跺笔、平头扫笔与调色刀、颜料碟等,所用的油料主要有樟脑油和乳香油。

  ①画笔。景德镇所特制的瓷用画笔,用野兔毛制作而成,笔毫性硬而富有弹性。有单料画笔、料半画笔、双料画笔、金料画笔、金笔画笔等,用于墨彩描本金画面物 象的线条与图案纹样勾勒。

  ②彩笔。有羊毫彩笔、兼毫彩笔、狼毫彩笔、鸡毫彩笔等。主要用于上色和分彩(染)画面物象浓淡、深浅的变化等。

  ④平头扫笔。用羊毫制成,无笔锋,羊毫排列呈齐头,主要用于墨彩人物头像或者是西洋绘画表现形式中的扫色。

  ①樟脑油。一种无色或淡至红棕色的油状液体,由樟科植物本樟的树干、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取得,有强烈的樟脑气味,具有挥发性,易干。樟脑油在墨彩绘画过程中主要用作色料的稀释剂,它能够渗化、溶解经乳香油调和的色料。在传统墨彩彩绘技艺中,樟脑油的使用有着一定的规范,用油不宜过多,否则就会产生“晕料”的工艺缺陷,也不宜过少或过干,否则就无法带动色料在瓷面上运笔。

  ②乳香油。以枫树油脂为原料,加水进行蒸馏工艺处理而成。乳香油在墨彩彩绘中的用途主要是调和色料(也称搓料)、渲染彩料。用乳香油晕彩,可使色料在瓷器表现的画面形象更加细腻,在工艺操作过程中更加容易掌握形象的明暗变化。乳香油黏稠且色泽浓重,在使用过程中对色彩的呈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烧成后对色料的发色无影响。

  墨彩装饰清丽典雅,虽用色种类不多,但表现力非常丰富,其装饰色料主要有艳黑、矾红、麻色和本金。

  800℃),是绘制墨彩装饰的主色之一。它可以直接绘于瓷上,多用来绘制人物的头发、眼睛,还可用作题画写字、画料边图案等。艳黑一般不用其他填色颜料覆盖,它呈色稳定,烧后呈光亮的黑色。

  ②矾红。主要用于花朵,人物的脸、手以及侍女人物等纹样或画面的装饰,其色相与红艳而沉着的朱红色相近,烤花前后变化不大。

  ③麻色。为透明的深赭色。麻色又分深、浅两种,深麻色以89%的矾红和11%的艳黑配成,浅麻色以90%的矾红、5%的艳黑和5%的小豆茶配成。麻色通常用于墨彩瓷上花朵、翎毛、老年人肤色等纹样或画面的装饰。

  ④本金。俗称赤金、金粉,用纯黄金碾磨粉碎制成,烤烧前呈土,烤烧后呈亚,经玛瑙笔打磨或细砂打磨后呈亮光闪闪的金色。

  墨彩装饰是一种绘画设色以艳黑为主,表现技法多取之于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及水墨画艺术表现技巧的陶瓷装饰形式。墨彩装饰绘画大都在白瓷釉上装饰,讲究画意、诗情、字韵和印趣,采用纤细的画笔在瓷器上绘出墨彩纹样。墨彩有墨色浓淡、雅洁宜人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墨彩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瓷器洁白似玉的质地美,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绘制纹饰图案,讲究工笔绘画、渲染,画工甚为细腻,有的作品则近似于纸绢上作的水墨画。

  墨彩瓷自清代康熙(1662~1722)年间产生,至今已经形成其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装饰形式与特征,同时墨彩瓷的很多装饰工艺表现形式也已经成为独立的陶瓷装饰工艺表现形式与装饰种类。墨彩瓷装饰的形式多种多样,代表性的种类有:墨彩、墨彩描金、墨彩瓷像、墨彩雪景、白地墨彩、白地开光墨彩、色地墨彩、锦地墨彩、料边墨彩等。

  墨彩瓷装饰的种类细分是基于它们各自的工艺特点和工艺形式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墨彩装饰工艺特点、工艺形式的不断丰富,瓷绘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时代变革,进而在不断寻求墨彩瓷装饰形式的变化与创新。现代墨彩艺人们在新的创作思维的影响下,不仅在墨彩装饰的绘画形式与内容上寻求变化,工艺表现上讲究个性特征,而且注重制以时变,墨随时代,把作品的内容、材料的性能与工艺的形式也作为寻求新的艺术表现的路径,使墨彩瓷装饰的瓷绘语言与工艺形式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新彩瓷装饰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后,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已经由一 开始注重写实、色泽艳丽的“洋彩”转向了多样化、本土化的发展途径,成为陶瓷釉 上彩绘中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风格最为多样化的装饰工艺之一。新彩装饰表现形 式的抽象化、具象化以及装饰化等多样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是因为新彩的技法灵活、 色彩丰富、发色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等特点为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工艺本身的优势之 外,100多年以来新彩装饰取得的丰硕成果也离不开各个瓷区陶瓷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

  新彩瓷装饰是以新彩颜料在烧制成瓷的瓷胎上彩绘,再经750~800℃的温度烤制的一种陶瓷釉上彩绘装饰品种。新彩瓷装饰具有色彩丰富、发色稳定、呈色鲜艳、操作便捷、技法多样、烧成温度范围宽等特点。

  从新彩装饰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以景德镇地区的手工彩绘、刷花、喷花、贴花纸、手指画、壁画、拓印发展得最为突出,其他地区以广东地区的 广彩、潮彩和山东地区的刻瓷最具有特色。

  新彩瓷调色剂的作用一方面是使颜料达到一定的粘稠度便于绘制,另一方面是使 颜料在烧制前牢固附着在陶瓷釉面上,避免其脱落。不同的调色剂性质、使用方法、绘制效果各异。

  乳香油是以蒸馏法从枫树中提炼出的油脂,颜色呈黑棕色,具有粘性,挥发较慢,是磨制新彩油料常用的一种调色剂。其作用为调制新彩颜料干粉时黏合颜料,使 绘制的线条流畅顺滑、画面颜色平整匀净。根据提炼时间的先后,乳香油可以分为嫩油和老油,老油比嫩油粘性更大。陶瓷制作新手可以选择采用嫩油来磨制新彩颜料,避免出现颜料过于黏稠导致绘制不便的情况。

  樟脑油是以蒸馏法从樟树中提炼出的油脂,其颜色呈透明的,溶于乙醇和醚,挥发性强,有强烈樟脑气味,是新彩瓷装饰中最常用的调色剂之一,其作用是使新彩颜料化开,易于蘸取和绘制,也可用于润发干笔或擦净固结残料。陶瓷制作初学者在绘制时需注意樟脑油不能蘸取太多,否则会使颜料稀薄,导致烧成后颜色发木或无光泽。

  煤油是从石油中分馏出的一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呈无色透明状,不溶于水,易挥发。可用于稀释新彩颜料,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绘制时的笔触,因而更适合用于写意效果的表现。

  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樟脑油互溶。在新彩绘制过程中,常用于擦拭画面进行画面修改、稀释颜料进行泼彩等特殊技法的表现。

  桃胶是桃树的树皮分泌出来的红褐色或黄褐色胶状物质。新彩瓷装饰中常用桃胶和清水按比例配制成桃胶水,然后将桃胶水与新彩颜料粉混合调制成胶水料,其作用是使水料绘制后附着在瓷面不易剥落。

  料笔是景德镇生产的一种油料勾线笔,用野兔毛制作而成,笔头细长,富有弹性,适用于勾勒图案的轮廓及线条。按照笔的大小分为双料、料半以及单料。大号双料笔多用于写字或绘制大件作品;中号料半笔是最常用的型号;小号单料笔多用于绘制小而精细的作品。选择料笔时注意以笔锋瘦长、尖细、匀整而富有弹性为佳。

  搨、点,也可用于胶水颜料的填、皴、点以及较大的文字题写、较粗线条的勾画等。景德镇生产的瓷用羊毫笔,物美价廉,其笔头不掉毛,便于填色。

  彩笔为景德镇新彩瓷绘中用途较广泛的笔,在其他地区不一定使用。通常有鸡毫、狼毫、兔羊毫。使用时先以羊毫笔涂色,然后用干净的彩笔笔尖蘸取极少量的乳香油,分染出由浓到淡的层次。

  笃笔为新彩瓷绘特殊用笔,通常用以跺拍画面上的颜色,使色彩分布更均匀,或者色调过渡更自然。笃笔的笔头部分齐平,便于跺拍。除了购买之外,也可以将废旧的羊毫笔、兼毫笔笔尖剪平后扎制而成。

  直径约为100毫米的浅平底圆瓷盘,可多个叠层成套。用来分装搓制好的油料颜料,便于打料操作,同时防止颜料干燥和落灰。

  通常以木材制成,窄木板两头下面钉有横木条垫着,使用时,搁手板两头的横木条架于瓷板、瓷盘等平面器物之上或无画面空白处以保持手部稳定。搁手板的长、宽尺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

  从调和方式的角度,可将新彩颜料制配成油料和胶水料两种。新彩油料和胶水料 所使用的颜料是一样的,都是颗粒状新彩颜料干粉,只是在调配方式上存在差异,油料使用乳香油调和,胶水料使用桃胶水调和。

  ②加入乳香油。将颜料干粉从中间拨开留出一个小洞,然后滴入数滴乳香油,添加乳香油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③搓料。将颜料干粉和乳香油充分混合并反复压碾,俗称“搓料”。搓料时长一 般至少半小时以上,具体时长根据颜料多少来确定。搓料过程要确保料铲和玻璃板充 分接触,使颜料压碾细腻。乳香油慢慢渗入颜料,产生“逐渐出油”的现象,搓的时间越久,颜料就越顺滑。待颜料产生拉丝现象,就基本搓完成。但要注意不能通过多放乳香油的方式来加速达到这一阶段,搓好的颜料应该是能够聚成堆的同时不瘫软,截面顺滑而没有颗粒感。

  胶水颜料的制配是将颜料干粉按一定比例调和桃胶水。桃胶水中桃胶粒和清水的 比例通常为1﹕50。其调配步骤为:

  ②放入胶水。以桃胶粒与清水1﹕50的比例配制桃胶水,然后将适量桃胶水放入擂钵中与颜料干粉混合。

  ③研磨。用钵杵将研钵中的颜料粉和桃胶水充分研磨,使颜料变得细腻,研磨至颜料无颗粒感的顺滑状即可。

  绘画是新彩瓷彩绘技艺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法,通常是用料笔完成打料步骤后,勾 勒出图案的轮廓线条或是直接用写意画法描绘形象。

  绘画时要根据不同的绘画类型来选择笔法的运用,如工笔画法中线条要以中锋运笔,下笔速度均匀,线条有力;写意画法则讲究线条要根据表现对象的特点产生灵动的变化。

  彩是使用彩笔进行画面色调层次渲染的技法,需要配合填色技法使用。一般步骤为:用羊毫笔蘸取油料填色,然后用彩笔笔尖蘸取极少的乳香油,并将笔尖拈成平面,将刚刚填过色的画面晕染开,这个步骤称之为“彩”,效果近似工笔画的晕染。彩的时候要注意一笔压一笔,笔法轻柔,彩的方向一致,避免色脏。

  填色技法通常是用羊毫笔蘸取新彩颜料,然后以平涂的方式填在画面上,可以根据填色面积以及表现效果来选择油料或胶水料。如大面积的平涂,可以选取胶水料进行平填;如需要渲染明暗层次的则应使用油料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来填色。

  跺拍是使用笃笔或薄海绵、丝绵等辅助工具使画面色彩均匀分布的技法,需要配合填色技法使用。一般步骤为:先用羊毫笔蘸取油料填色,然后用笃笔或薄海绵、丝绵等辅助工具在颜料上轻轻跺拍,使颜色达到平整的效果或变化、过渡自然均匀。

  泼是用新彩颜料干粉与乳香油、樟脑油、酒精等调色剂混合,将其泼洒到瓷面上,然后倾斜瓷板让颜料流淌,产生自然流动的肌理和色彩变化。由于易出现不流动或流淌过快的情况,所以此技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颜料的浓度与流动速度的把控。此外,泼虽讲究的是颜料自然的流动,产生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在作画前也要先进行构思,犹如苏轼所言“成竹在胸”。泼完还可以及时调整,产生更丰富的美感。

  喷是将新彩水料装入喷枪、喷笔、喷壶等辅助工具喷绘到画面上的技法。喷绘的颜料只能使用清水调和,否则喷绘效果难以做到细腻均匀。在喷绘时要注意喷绘效果的变化,避免喷绘过多影响画面。

  炸是利用樟脑油、煤油、松节油等油剂具有稀释作用的原理,让画面颜色产生晕散的效果。炸要配合填色技法使用,通常是先将新彩油料涂于画面,待其稍干,再将樟脑油、煤油、松节油等稀释剂滴于画面上,使其产生犹如水彩画中撒盐效果一般的晕染肌理。

  重色是指运用多种颜色相互叠加产生更厚重丰富的效果。重色的方式有两种,一 种是使用油料在画面上填涂后先烧成一次,然后再进行重色,使其色泽更加饱满厚 重,变化丰富,然后进行二次烧成。另一种是利用油水不相溶的特点,先用胶水料勾 线、填色,然后再用油料进行二次着色,这样产生的颜色效果更加厚重而丰富又无需多次烧成。

  扒刮是使用扒笔、针笔等辅助工具在画面上进行扒、刮,形成新彩颜色和瓷胎的对比。在扒刮技法中,也可以将新彩颜料作为底色,扒刮出图案纹饰,形成和传统彩绘以颜料勾勒图案相反的形式。

  刮擦是使用各种不同的辅助工具,在新彩颜料未干时进行刮、擦,使之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刮擦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可以根据想要表达的肌理效果自行选择,身边常见的卫生纸、刮刀等物品都可以用来刮擦。在刮擦时同样也要先进行构思,在心中生成审美意象后,再使用工具进行刮擦。

  拓印的方法比较灵活多变,既可以使用各种材质较硬的工具如油画笔、棕笔甚至是生活中的纸团等工具蘸取浓稠的新彩颜料,然后在瓷面上进行拓印,以产生特殊的形状和肌理效果。也可以是在塑料片等物体上根据大致构思来涂刷颜色,然后将塑料片有颜料的一面贴于瓷面上,配合手部按压,使颜料拓印到瓷面上,拓印完成后还可以配合勾线、填色、跺拍、彩等技法进行画面修整和装饰,以产生更丰富的效果。

  李文跃,1959 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墨彩、高温釉 彩绘画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主持人,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装饰》卷主编,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主持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与墨彩 瓷的清丽雅致融为一体,创立“粉墨彩瓷”瓷绘艺术。代表作品《十八罗汉》瓷板画 1990 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有《水乡》、《婴戏图》等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多次 获奖,《九老观画》、《唐人诗意图》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并 多次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法国、突尼斯、摩洛哥、加篷等国家交流讲学。撰写出版 《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景德镇粉彩瓷》、《图案装饰 基础》等理论专著上与教材。